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,風力發電作為清潔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代表,正逐漸成為能源結構中的關鍵力量。然而,近期新疆哈密風電項目發生的一起重大事故,如同一記警鐘,為整個行業敲響了安全的警示。
該項目設計安裝 259 臺風電機組,于 2025 年 3 月 30 日正式開工建設,共分 5 個施工標段。2025 年 6 月 24 日,悲劇在第三標段上演。當日,分包單位組織施工人員進行葉片吊裝作業,16:10 分,葉片吊裝工作順利結束。但僅僅 3 分鐘后,在準備盤車時,廠家提供的盤車工裝扭力臂突然與工作人員溫某發生猛烈撞擊,溫某瞬間受傷倒地。廠家技術人員梁某反應迅速,立即使用對講機呼叫地面吊裝指揮,同時撥打 120 急救電話。盡管全力搶救,傷者最終還是因傷勢過重,經搶救無效死亡。
初步調查結果顯示,罪魁禍首是盤車工裝扭力臂的底座螺栓斷裂,這一小小的螺栓斷裂,導致扭力臂瞬間失效脫離,從而碰撞到工作人員溫某。但這一表面原因背后,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問題亟待挖掘。
從設備質量角度來看,廠家工裝螺栓質量失控是一個重要因素。在設備制造過程中,可能未對螺栓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,選用了不符合標準的材料或者在生產工藝上存在缺陷。螺栓作為關鍵的連接部件,長期承受著巨大的扭力和振動,一旦質量不過關,在高強度的作業環境下,斷裂風險就會大幅增加。
安全管理方面,也暴露出諸多漏洞。高風險作業現場缺乏有效的視頻監控,無法實時掌握作業動態,對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難以及時預警。同時,工作人員與作業設備之間的安全距離不足,反映出在作業規劃和現場管理上的疏忽。此外,外委人員的安全審查和培訓工作可能流于形式,存在 “以包代管” 的現象,導致作業人員對潛在風險認識不足,自我保護意識淡薄。
此次事故為風電行業帶來了沉重的教訓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,必須加強對設備質量的把控,從原材料采購、生產制造到出廠檢測,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執行,確保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。同時,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,強化現場監管,增加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,保障高風險作業的安全進行。對于外委人員,不能放松管理,要將其納入統一的安全培訓和管理體系,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。
新疆哈密風電項目的這起事故,不僅僅是一次個體的悲劇,更是整個風電行業反思和改進的契機。只有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環節,以嚴格的標準落實每一項安全措施,才能確保風電項目安全、穩定地推進,為清潔能源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。